傅连暲,1894年9月14日出生于福建长汀县河田乡伯公岭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母皆为虔诚的基督教徒,他自幼接受洗礼,成长为一名基督教徒。在教会办的崇正小学和中西中学半工半读期间,他深受“仁爱”“人道”“救世”教义的熏陶,立志成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清晨,他背着书包穿过长汀狭窄的石板街,手中紧握课本,心中怀揣梦想。
1915年,傅连暲以优异成绩考入汀州福音医院的亚盛顿医馆,五年后毕业,被聘为长汀福音医院医生。他身穿白大褂,手持听诊器,在简陋的诊室中为患者诊治,动作娴熟而专注。
1925年,五卅运动波及长汀,英籍传教士和医生撤离,傅连暲被公推为福音医院院长。他站在医院门前,目光坚定,肩负起重担。他的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连外国医生也为之赞叹,声名远播汀州八县。
1927年8月,南昌起义军途经长汀,傅连暲组织医院收治了陈赓、徐特立等300余名伤病员。医院内,油灯昏黄,他彻夜守在病床旁,为伤员换药、缝合伤口,汗水浸湿衣背。在他的精心治疗下,伤员们陆续康复,重返战场。这次经历如火种,点燃了他心中的革命信念。他开始思考,真正的救世之道,或许不在教堂,而在为民族解放的斗争中。
展开剩余80%1929年,红四军攻占长汀,傅连暲提前备好床位和药品,迎接红军伤员。他走进病房,检查每位伤员的伤势,轻声询问病情,双手稳稳地包扎伤口。他还向朱德建议为红军全军接种牛痘疫苗,成功遏制天花蔓延,保护了部队战斗力。
他利用给国民党军官看病的机会,获取情报,传递给党组织,避免了多次重大损失。他甚至冒着风险,将家中被国民党强占为“公馆”时遗留的一箱军用地图和订阅的《申报》报纸转交毛泽东。毛泽东接过地图,拍着他的肩膀说:“这些帮了大忙,我要感谢你。”
1932年,傅连暲创办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看护学校,培训60多名医务人员。他站在简陋的教室前,手持教鞭,向学员讲解急救知识,板书工整。
1933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将福音医院改建为中央红色医院,亲自担任院长。他组织100多辆大车,将医疗设备运至瑞金,尘土飞扬中,他站在车队前指挥若定。这所医院成为中央红军首个正规医疗机构,为革命提供了坚实的医疗保障。
1934年,红军被迫撤离苏区,组织上考虑到傅连暲曾患肺结核,体质较弱,建议他留下。他却坚定地摇头,背上药箱,告别老母妻儿,踏上长征路。长征途中,他背着沉重的药包,跋山涉水,为伤员治疗。
一次,毛泽东突发高烧,他冒雨赶到帐篷,点燃油灯,细心诊断,配制药物,最终使毛泽东转危为安。周恩来身患重病时,他也日夜守护,挽救了这位领导人的生命。
1937年,傅连暲抵达延安,组建中央苏维埃医院。他站在窑洞前,指挥工人挖掘地基,规划病房布局。医院建成后,他亲自查房,手持病历夹,逐一核对患者情况。他的努力为红军提供了稳定的医疗后盾,也为革命培养了大批医护人才。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傅连暲在陕甘宁边区医院忙碌奔波。医院设在窑洞中,墙壁斑驳,木桌上摆满药瓶。他身穿白大褂,弯腰为伤员换药,动作轻柔而熟练。这年,他因痔疮住院,加拿大医生白求恩亲自为他手术。手术后,他在窑洞中休养,床边放着一盏油灯,桌上散落着几本医书。
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张国焘闻讯前来探望。他走进窑洞,坐在木凳上,与傅连暲交谈片刻,语气关切。傅连暲心存感激,张国焘离开后,他提笔写下一封信,表达谢意。他将信折好,交给医院工作人员寄出,浑然不知这封信将引发一场考验。
此时,张国焘已生叛心,借祭拜黄帝陵之机逃往西安,投靠国民党。傅连暲的信未寄到张国焘手中,被边区政府秘书长发现,送至毛主席案前。毛主席展开信纸,目光扫过字迹,沉吟片刻,坚定地说:“不可能。”他了解傅连暲的为人,对其忠诚深信不疑。但张国焘的分裂行为威胁党之团结,兹事体大,毛主席决定谨慎行事,对傅连暲进行一次考验。
一日清晨,延安寒风凛冽,毛主席站在窑洞外,身披灰布棉袄,召来傅连暲。他双手插在袖中,语气和缓:“连暲,你的眼睛不是有些模糊吗?延安配不了眼镜,你去西安一趟,挑一副好点的回来。顺便帮我找个牙科医生,再带些药。”傅连暲点头应允,接过任务清单,揣进怀中,丝毫未觉察背后深意。
傅连暲收拾行囊,背上药箱,踏上前往西安的路。沿途黄土飞扬,他裹紧棉袄,步履坚定。抵达西安后,他直奔一家眼镜铺。铺内柜台上摆满各式镜框,墙上挂着几面铜镜。他逐一试戴镜片,眯眼对焦,最终选定一副合眼的眼镜。他又走街串巷,找到一位口碑不错的牙科医生,记下地址。随后,他在药肆中挑选急需药品,逐一核对清单,手指在药包上轻点,确保无误。
任务完成后,他拍电报回延安,准备返程。毛主席却回电:“再留两天,吴玉章从法国回来了,你在西安等他一道回来。”傅连暲依言在客栈住下。客栈木窗吱吱作响,他坐在桌前,翻阅医书,静候吴玉章。两日后,吴玉章风尘仆仆赶到,两人结伴返回延安。
回到延安,毛主席在窑洞前迎接傅连暲。他接过眼镜和药品,拍拍傅连暲的肩膀,微笑着说:“连暲,你现在可以入党了。去找陈云,就说是我的意思。”傅连暲愣住,随即眼中闪过喜悦。他快步走向组织部,手中紧握入党申请书。毛主席和陈云亲自担任他的入党介绍人,1938年9月7日,傅连暲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这场西安之行,表面是配眼镜,实则是毛主席对傅连暲忠诚的试炼。张国焘在西安,毛主席借此观察傅连暲是否会动摇。傅连暲心无旁骛,圆满完成任务,证明了自己的坚定信仰。
入党后,傅连暲继续投身医疗事业,为革命保驾护航。1945年,他参加中共七大,站在会场中,认真记录会议内容。随后,他担任中共中央军委总卫生部副部长,负责红军医疗工作。他走遍延安各医院,检查卫生条件,指导医护人员,手持笔记本,记录改进建议。
新中国成立后,傅连暲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委总后勤部卫生局第一副部长。他在北京的办公室内,伏案审阅医疗政策草案,钢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他推动新中国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组织培训医护人员,为改善人民健康状况不懈努力。
1955年,傅连暲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他站在授衔仪式上,胸前佩戴勋章,目光坚毅。这一荣誉表彰了他在革命战争中的卓越贡献和对国家医疗事业的杰出服务。
然而,1966年,傅连暲遭到林总及其手下邱会作的加害,被诬陷“扣压药品,谋害林副统帅”。尽管毛泽东试图保护,他仍被关押。狱中,他身处狭小牢房,墙壁潮湿,依然保持医者风骨,默默承受磨难。1968年3月29日,傅连暲在狱中逝世,享年74岁。
1973年,林总死后,傅连暲得以平反昭雪。他的名誉和贡献重新得到肯定,长汀县建立傅连暲博物馆,纪念这位红色医生的不朽功绩。
傅连暲的一生,从基督教徒到共产主义战士,从医生到开国中将,他用医术和忠诚书写了革命篇章。他的故事,是那个时代无数革命者信仰与奉献的缩影,永远镌刻在历史长河中。
发布于:云南省下一篇:没有了